黨的十八大確立了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道路,其基本特征為以人為本、四化同步、優化布局、生態文明和文化傳承,實現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、城鎮布局和形態優化、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四大任務。
新型城鎮化工作成效與問題
新型城鎮化工作取得顯著成效。近年來,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取得重大進展;“城市群+中心城市”的為主題的城鎮化空間格局基本形成;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提升;以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為抓手,穩步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創新。
然而,新型城鎮化工作暴露了五大問題:一是人群發展不平衡,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質量不高,特定人群的公共服務供給和民生保障不足,無法滿足多元需求。二是區域發展不平衡,東北地區人口和經濟占比雙降,沿邊地區人口凈流出明顯,產業基礎和互聯互通基礎薄弱,南北差距逐步擴大。三是城鎮化主體作用發揮不充分,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,中心城市對世界城市格局的綜合影響力亟待提升。四是城市發展不平衡,表現為不同級別城市發展不平衡、新城老城發展不平衡。五是城鄉要素流動不充分,表現為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和平等交換的體制機制不健全,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升級提質和可持續發展面臨瓶頸。
我國城鎮化發展的階段特征
中國特色城鎮化具有獨特性:一方面,城鎮化進程波瀾壯闊,經歷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人口轉移,具有城鄉二元結構和半城鎮化特征;另一方面,五化同步復雜交織的城鎮化實踐歷程,形成以中央政府、地方政府與市場力量三重推動主導的城鎮化模式。
當前我國新型城鎮化階段具有特殊性:首先,發展階段進入了兩個百年歷史交匯期,即將邁入全新的發展階段;其次,處于城鄉二元向城鄉融合邁進的城鄉關系轉折關鍵點;再次,生態文明思想、以人民為中心和五大發展理念處于轉型攻堅期;最后,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處于重構期。
我國城鎮化面臨核心要素重大趨勢變化
城鎮化發展環境發生重大變化:目前,我國進入了外部巨變沖突凸顯期,對國內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;進入了動能轉換風險管理期,五化協同推進新舊動能轉化更加重要;進入了要素資源稀缺爭奪期,區域不平衡問題或將進一步加劇;更是進入了改革攻堅期深水區,體制機制障礙破除難度增大。
我國人口發展趨勢發生重大變化:人口增長勢能減弱,勞動年齡人口緩慢縮減;伴隨著深度老齡化、鄉村空心化、中等收入比例人群持續擴大等多種現象,人口流動步入調整期,流動模式從單一流動向全方位、多層次及多元化流動轉變。
我國產業發展趨勢發生重大變化:制造業逐步向中西部擴散,服務業經濟貢獻度逐步超過第二產業,東部沿海地區率先實現產業服務化;科技創新推動區域中心城市功能等級進一步提升,并賦予城鎮突破登記躍遷的可能,城鎮體系趨向扁平化發展。
面向現代化的新型城鎮化戰略目標、內涵和戰略任務
新型城鎮化,是以人民為中心、面向現代化的城鎮化。現代化,是人的現代化,逐步實現人的基本需求和全面小康,實現人的素質提升和生活質量提升,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共同富裕。面向未來,我們要以城鄉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為主要抓手,走出一條以人民為中心、高質量發展的城鎮化中國道路。
新型城鎮化的戰略任務與關鍵舉措要做到五個實現:一是實現人的素質提升和無差別發展;二是實現六化協同的城鄉發展新動能;三是實現布局協調的城鎮化空間新格局;四是實現綠色健康的城鄉發展新模式,;五是實現文化傳承的人居環境新風貌。(作者系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執行副院長、清華大學城市治理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,本文根據其在第16屆中國城市規劃學科發展論壇的主題演講整理。)